作者:虎哥

进入语言培训行业8年有余,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同行者愈少,分外珍视。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没能让学生全部都提分,但应该没有用错误的方法、理念错误影响他们。自己也从从业时候的托福107考到现在的119。

庆幸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思考和总结。现在自己做工作室,幸运地和一些可爱的人一起工作。恰逢前段时间,一些13、14年培训的学生都回国了,找我叙旧。惊觉又已过去4、5年,想想我儿子亨睿都三岁多了,不免感慨。15年前培训的学生,不少都学成回国了(当然学不学成另说🤠),有从事金融行业的,有回来做设计师的,有回来子承父业的,也有回来变成同行的。也了解到不少目前其他机构的情况,加上半月来面试了几个同行业的从业者,结合之前自己的经历,写了这篇文章。在提醒家长和考生选择机构时候需要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在做的事儿的一种鞭策和警醒。愿HUGEdu能真正做到“做有结果的语培”。
高效托福备考资料,请访问:

原罪一:报名前一味承诺,报名后服务滞后【缴费前你是爸爸,缴费后是你爸爸】

在学生或家长决定在一个机构学习之前,课程顾问会和承诺培训效果或机构的师资。对预期的出分结果信心满满,夸下海口。
等真的上课了,就会发现课程顾问很少或几乎不跟进:
“课上得怎么样?”
“老师有没有问题?”
“有没有学到东西?”
“课堂内容是否紧凑,课后作业是否具体?”
“作业有无及时跟进?”
……
多数情况下,课程顾问在出现投诉或者要求换老师的时候才会介入。这样的“被服务”经历,应该屡见不鲜。
对于语培机构而言: 拼命地尽快消耗掉孩子的课程费用 并 忽悠有意愿、有实力的家长继续交钱才是第一要务。孩子上完课是不是有用,能不能提分,并不是大部分机构发展时候的主要目的。Literally,大部分机构。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学生不退费,能搞定投诉即可“皆大欢喜”。至于为什么这些机构可以一直活下去,接下来的几宗罪中会进行分析。
上课开异性学生的玩笑;用上课时间分享自己英语学习的历程;用上课时间分享自己“留学”时候的经历(如果真实存在);上课时拿着他人总结的PPT照本宣科,某处偶尔发挥一下便宣称内容纯属自己原创的从业者(是的,我没有用“老师”)太多了。不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讲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不能用内容抓住学生注意力,还对自己上课秀英文、秀经历、拽口语洋洋自得。
真的,他们要感谢那些自觉性极强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坚持练习,最后考试出分,才让这些从业者也得以“心安理得”的继续上课。
钱要挣,凭良心挣钱不好吗?
孩子上完课不出分,具体原因除了“孩子不自觉”、“作业完成不及时”、“课后不及时总结”…. 这些理由之外,能反思“老师不够专业”、“老师跟进不及时”、“机构监管不到位”、“顾问沟通太少”的机构有几个?
每次问到课程顾问上课内容、孩子课程进度或者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_反馈都很滞后_。
报名前的一味承诺,报了名之后却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沟通学习情况还总找不到人,服务向钱看,而不是以人为本,此为一罪。
原罪二:新老师无系统培训,老师上课时插科打诨照本宣科,提分效果差

入行以来,面试了近300名语培行业的“从业者”。
常见两种现象:
- 有教学经验且确实有水平的(特指英语水平okay和有2年以上从业经验),大多只想挣“快钱” — — 辗转各个机构兼职带课,拿着和实际教龄和教学能力不符的高工资,且不屑于接受面试机构对他教学方式的质疑和参与机构提供的教研活动。
- 教学经验少且水平一般的 — — 也总想着入行“捞快金”。没有教学经验,没有对自己水平的和教学能力的正确认知,也缺少踏实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觉悟,不接受机构的培训自己又没有教案的情况下,网上下载几份ppt拼拼凑凑就自觉可以去机构兼职了。
据我所知,包括业内巨头XDF在内的一些知名机构,机构体量大,运营成本高,语培部门支撑着企宣、行政、人事、技术、网络等各个部门的运营成本。为保证正常运营,机构在提高语言培训报名价格的同时,降低老师的上课薪酬。这是语培行业人员流动率较高的一大原因。很多顶着xdf名号出来兼职带课的老师,既不愿意放弃XDF的头衔和光环,同时也在机构挣不到太多钱(僧多粥少,粥还稀),在外兼职是常态。有觉悟反省自身不足且不断整理、总结自己的教学内容的老师,凤毛麟角。因为忙着跑机构挣钱,怎么会有多余精力精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呢。
2000年左右语培行业老师年薪百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在大机构当老师,平均薪资其实比不上在小机构带课。此为行业乱象形成原因的大环境。
降低老师单位小时的课酬,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其实都转嫁给了学生 —— 只有刚毕业或者刚回国的新老师,才比较容易接受较低的起薪。
当然,如果对于授课老师质量严格把关,同时提供专业、有效、系统的培训,起用新老师并不是问题。
而实际情况是:
- 宣称对新老师有培训的机构占多数,培训质量和时间达标的屈指可数
如:XZ老师的培训期是1星期,是的,你没有看错。一周。培训内容就是教会有一点英文底子的大学生(中关村附近的机构并不缺大学),怎么串、念别人做好的课程PPT。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面试过小Z出来的教学主管。面试时被问到“为什么你会离开上一家公司”的问题,这个教学主管的回答是:“因为我作为教学主管,却不能要求我的老师多花几天时间备课,销售部门觉得我培训老师太细致,让刚入培3天的老师就开始带学生,我觉得这样太坑了……” 。这是2年前的一个面试中得知的信息,目前XZ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兴许应该是已经针对上述情况做出整改了吧。
- 部分宣称提供免费培训的机构,实则“用应聘者的时间,整理机构自己所需资料,培训期结束能留则留,不需要则找理由pass掉”
整理资料对之后能够留下来的老师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培训期老师学会了怎么讲课,怎么定位学生问题,怎么具体化教学手段、系统化教学内容、步骤化课后练习、模块化检测手段了吗? 没有,大部分故作姿态的教学主管教的,主要是“怎么避免学生投诉”,“怎么显得不像是一个新老师”,这种培训思路下出来的老师,真的能给学生带来帮助吗? 也真的值得家长掷重金报名吗?
- 确实提供免费培训的机构,大多不会给老师安排和学生的真实试讲,没有真正会讲课、能提分老师的一对一言传身教、批课讲授。
老师或许会被安排去“浏览”、“学习”他人授课ppt, 并偶尔安排一次集体试讲 … 老师出了培训期,也就说新老师,都会安排他们去带一对一学生。试想,让一个新老师面对大班的几十号学生容易出问题,还是面对一个学生讲课容易出问题?
所以,很多家长,在大机构花了最贵的钱,给孩子找了最新的老师 — — 此为培训机构第2罪
当然了,报课的时候课程顾问是不会这么说的。
家长听到的,都是
“授课老师经验丰富”
“教龄3-8年”
“提分率最高”
“最受学生欢迎名师”
等等 … 还有什么“托福第一人”,“单科满分大神”,“托福/雅思教父或者女皇”等等令人啼笑皆非又看起来、听起来挺唬人的头衔。因为“头衔”或者“标签”家长和学生都买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学生上点心,对服务上点心,对老师培训上点心,挣良心钱不好吗?
原罪三: 计划全,退费难 —— 一次性给出以“月”为单位的学习计划,求一劳永逸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和阶段性的备考需求

家长在咨询过程中,常见课程顾问以月为单位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但其实,超过以周为单位的所谓“计划”并无意义。但是,“存在即合理”思路下,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长期备考计划”的存在:
- 原因 1-家长放心 – 看到如此完善的计划,自然会觉得交钱物有所值。
- 原因 2-机构省心 – 要是计划真的随着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水平灵活变化,额外的人力和精力都是成本。
- 原因 3-顾问开心 – “月”,“季度”甚至“半年”、“一年”的学习计划,求的是一劳永逸:课程顾问不希望自己已经签完、拿到提成的单子,还需要牵扯自己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影响当月签单。
以月为单位制定情况常见于大机构,因为大机构的学生模板相对较多,所以大同小异的学生情况部分固定为模板也相对简单。
而这种计划不合理的地方在于“不灵活”、“不合适” — —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甚至于每一个周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既然阶段性的学习有对应阶段性的上课需求,计划的制定就要因地适宜、因人而异 — — 学到一定程度,能发现自己的学习已经步入正轨:知道练什么、怎么练、自己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在明确学习动机和目标的情况下,确定自己可以坚持学下去,剩余的课程其实就没有继续消耗的必要了。
但是学到一定阶段,愿意给你退费的机构有吗? 即使有,也需要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和等待吧。把未消耗完的课程转让给他人或者转而学习其他内容,是机构的常见做法。
计划很“完善”,退费很困难 — — 此为语培机构第3罪。
相对合理的计划方式,应该是以周为单位安排学习时间、课程表和阶段性目标。这才是昂贵的一对一课程所宣称的“个性化订制”的本质。
原罪四: 大/“小”班课 或 一对一课程为主,提分全靠学生自觉。

学习的本质,并不在听课,而集中体现在3个步骤的深入实践:
- 步骤 1 – “知道应该怎么学、学什么”
- 步骤 2 – “保证学习过程质量”
- 步骤 3 – “持续坚持一段时间”

先说说班课的“原罪” — — 看似便宜实则昂贵;看似充实实则无用;
- 第1点:看似便宜实则昂贵
- 超过20人的大班课,因为目前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因为意识到“大班课没有针对性,没有用处,人太多”的家长和同学变多了,所以“小班课”的概念才被提出来。以前的大班课也好,现在的“几人小班课”也罢,本质上都是班课。而既然是班课,就不会有什么所谓“针对性”,况且大机构打着“名师”旗号的班课,也不便宜啊…。为什么机构不遗余力地宣传班课?无利不起早的商业本质而已。同时消耗多人的学习费用,还有比这圈钱更快更爽的模式么?
- 第2点:看似充实实则无用
- 很多班课主打课程时间 — 每天的课程、学习安排满满当当,看到班课安排的学生或家长都仿佛看到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情景。但真的开始上课之后,还是会发现课堂内容松散无用,讲得其实都是网上能搜到,自己能买到的考试基础知识 — — 考试科目、单科题型、科目备考方法。就算在课堂上就题讲题,对于口语、写作这种重过程和反馈的输出型科目,班课何用之有?除了找到了组织,认识了一些同行者,觉得备考之路不孤单之外,上完课没提分的学生绝对是多数吧?上完班课“开始一段姻缘”的学生倒是屡见不鲜。
接下来说说1对1课程的“原罪” — — 看似个性化定制学习安排,大多机构实则“用昂贵的代价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 所谓“昂贵”,家长应该深有体会,动辄800-1500每小时的课堂价格,没点实力的家庭都不好意思咨询课程;
- 所谓“代价”,花了钱有效果便罢,上完课但不出分,对学生或者家长都是打击和代价;
- 所谓“剥夺了学习时间”,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 带着“想要减肥,塑性或者练肌肉”报名健身房私教课的会员,如果教练上课时跟自己讲“肌肉的构成”,“健身的起源”,“补剂的成分和用法”,“健身动作的发明者”等理论信息,最后能实现报课目的的会员有几个? 当然,生活中我们也不会见到这种教练或者这种私教上课方式。
- 但是带着“上课、听课”就可以提分的学生或家长却多如牛毛。这是这么多敷衍了事,乱象丛生的机构赖以存活的主要原因 —— 不理性的“金主爸爸”们太多了。学生一茬接一茬地换,谁会care那些没出分的学生呢。
- 本质上,“学习” 和 “减肥、塑性、练肌肉”这种能力提升或者改变现状目标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样的。老师的作用或者专业性,应该体现在引导上 — — 即“指路人”的角色。学生花钱买的,应该是老师的时间 —— 并非老师给自己上课的时间。而是老师在这个科目浸淫多年,实践、总结、整理最简单,高效且系统方法的时间。指路人给学生指出了一条没有错误,甚至可以算是“捷径”的路,但是主人公不去走一走这条路,如何收获路上的点滴风景?
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有“上课就会有提高”想法,就有多少机构会因此而存活。但学习的本质应该是践行,靠听他人给自己指路、讲方法,如何能真正提高?
但是,在没有其他课程模式辅助的情况下,如果老师用课上时间给学生练习,砸了几十万报名费的家长可能不在乎,但是大部分家庭是不太可能在孩子出国之前的语言培训部分投入这么多成本、报名这么多课的。所以如果老师万一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题太多了,学生也好,家长也罢,会觉得老师在糊弄时间。在课后无及时、有效跟进的情况下,想要求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的学员,在课后自觉练习其实很难。这也是形成一对一课程模式原罪的原因。
老师水平差,无经验,内容不系统 & 课程模式有缺陷,是学生难提分的两大客观原因。
学生“上课目的不单纯-认为靠上课就能提分” & 课后不花或者很少花时间练习,是学生难提分的两大主观原因。
原罪五:机构不作为,欠缺管理机制-老师课中无记录,课后无反馈,学生作业无跟进,问题解决不及时,提分全靠学生自觉…和转发锦鲤/杨超越…

很多老师在上课前,不对课堂内容进行规划、设计,课中也很少对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课后作业无跟进,学生同一科目的两节课之间也许隔了很多天。
很多时候,学生课后不练习,除了确实是因为本身不够自觉,还有可能客观情况下学生自己给“忙”忘了 — — 大部分备考出国留学语言考试的考生,都不是“全脱产”的备考状态,不管是工作党还是高中党,不及时提醒确实就容易拖延作业完成的时间。当拖延症常态化的时候,机构或者老师不进行制度上的调整,也就犯了“不作为”的原罪了。
家长不清楚孩子上课的具体情况。也不了解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情况,孩子交到一个培训机构,最后没有提分,想寻根究底的找到问题源头时,却发现无从下手 — — 因为每天孩子做了什么,上课学了什么,并没有记录可循。
体量大的培训机构,老师都很忙。大机构的愿景,是学生多报课,老师多消耗课;而机构老师的愿景,也是多上课,多挣钱。对学生上课过程的及时记录,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跟进,基本全靠老师的个人素质。有态度、有制度、有深度监管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跟进情况的机构,应该有,但是我知道的没有,应该是我了解太少了。毕竟这两年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做培训的机构如雨后春笋都出来了,光我知道的之前同事做的机构就有十几家,更不用说各大机构分散出去的做工作室的“名师”了。总体来说,体量小的机构或者工作室,因为学生少,对学生的关注相对会更多一些。至于制度化地对老师进行课堂内容、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精进的机构,我目前并未看到。
所以,大环境如此,在很多培训机构不作要求或者规范的情况下,授课老师是不屑于在课后花时间批改和跟进学生作业的。
带来的问题: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在几天甚至一周多之后再上该科老师的时候才能得到解决。无疑,反馈不及时也使得很多同学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大部分的学生做完一些阅读和听力的题目,很希望知道自己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一个比较及时的反馈和答疑可以让孩子更及时地解决问题,并更有动力持续完成练习。而目前从“老师”、“机构”和“产品模式”三个角度,都鲜有密切配合的组合。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考前,疯狂转发锦鲤,转发各路杨超越…。

原罪六 – “店大欺客” -出分比率小但是宣传力度大,实际上课后才发现课后的时间安排无人跟进,学习松散无备考状态

很多大机构名声在外,因其创办的时间较长,所以相对不缺生源。难免会出现“店大欺客”的情况。
- 店大欺客,首先体现在出分情况的虚假宣传:大机构学生的出分比例是很小的,出分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习惯好,自觉性较高,听话又会学习的学生。不可否认,在老师足够专业,同时足够耐心负责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提分会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机构做得并不好。不论是制度还是个人,都普遍缺乏对学生“负责任”的意识形态。
- 虚假宣传的第2个体现,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意使用他人总结内容,并宣称独家资料。

- 任意盗取他人出分截图,抹掉水印后宣称出分截图属自己机构的学生所有。…
然而矛盾的是,老师太负责任容易惹学生反感,严格要求也总能遇到不买账的学生,轻松的课堂学生都喜欢。但既然要“短期”,“迅速”,“有效”,“提分”,一定要做好艰苦学习,用颠覆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来进行备考。学习的本质就是痛苦且不适的 —— 和听歌,玩游戏,谈恋爱相比,学习对人的吸引力好像确实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如果决定出国的同学,一定要不断告诫自己这样一个道理: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都不会是轻松的。人生就是很麻烦啊。每一个阶段,每一件事情都很麻烦,如果不想麻烦,那就settle down,停下脚步,安于现状吧。如果想心安理得且自给自足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行啊 — — 不断跳出舒适区的同时缩小自己舒适区的范围,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从容,也会减少我们做具体事情内心的烦躁和焦虑。
倘若玩嘲笑闹里就能把学习搞定、把英文学好,这么多聪明又拼了命努力的学生岂不是天天哭晕在藤校?
不论机构大小,因为“学生给自己的备考时间少”,“语培机构授课模式单一”,“顾问跟进不及时”,“课后作业老师无反馈”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培训机构里的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出分的。但因为大机构的宣发做的好,会让很多家长或学员感觉提分效率很高。尤其看那些“高分分享”的帖子,总是容易产生“君可吾亦然”的错觉。
于是一时冲动报了课,开始培训以后,才发现课后的时间没有人安排,无人监督。所以大机构的公共学习区,放眼望去都是偷偷打游戏,看电影,睡觉的同学。整体的学习状态很松散,缺乏备考状态。
考生要谨记的提分三要素: 方法 & 高质量练习 & 一段时间
机构要保证学习有效的四步骤:教、学、练、管
能做到高质量练习的学员屈指可数,能做到教学练管四要素结合的机构屈指可数,也是学生不提分的“原罪”。
不能因为机构大就产生从众心理,不能因为老师“名声在外”,就觉得跟着学一定会提分,要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原罪七-授课时“技巧为先”,无能力提高的课程安排辅助,学了一堆ETS的官方备考需求,但实际英文能力没有提高

技巧为先,能力为辅的培训模式,是学生不提分的第7个原罪。
很多的老师会帮一些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的学生,制定一套技巧为先的学习方案。
这样的授课方式带来的问题也会迅速显现出来:
当然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 — 九阳神功丢给你修炼,我可以用最快的方法告诉你招式怎么掌握,熟练掌握了武功的动作以后,表演是可以了。但是没有内力的支撑,招式耍的再好,也是花架子,假把式。真正到了临阵杀敌,没有实力,还是要跪。
“技巧为先”的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手段,在学习的特定阶段确实会帮助学生在分数上有一些提高。而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习的真实规律 — — 让学习看起来变得简单确实是老师可以做的事情,但强调学习过程需要的付出也同样重要。
很多学生上了很多课之后,会发现自己到了某个分数或阶段就不怎么变化了。原因是基本英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 — 基础语法、整体词汇量没有系统的背诵和掌握,一直忽略提升。课上确实学到很多答题的技巧,但是到了真正的考试,还是会发现
- 阅读 — — 单词、基础语法的不足,导致长难句看不懂,文章理解费劲,就算知道阅读题型和做题方法,看不懂文章,无处询证,技巧有何用?
- 听力 — — 觉得自己听懂了文章,但是题目考察的点发现都没听到,题目做不对;答题多数靠猜,技巧有何用?
- 口语 — — 学了一堆破题的技巧,考试时思如泉涌,但是没有考前对表达习惯、表达能力的刻意训练,考试时还是说不顺,说不对;有思路,说不好,不提分,技巧有何用?
- 写作 — — 分类讨论还是一边倒?开头结尾段背得溜,段落衔接无逻辑,基础语法错误百出,拼写错误和用词用语问题多,如何保证分数能提升?如此,技巧有何用?
很多老师在上课前的准备方向就是错的 — — 深度剖析ETS或者考试官方制定的考试标准,从备考要求方面找技巧的突破口。这样的老师的课堂有一个常见现象:学生课堂上听,偶尔搭个腔,练一练,老师不断的讲,讲什么呢?讲“考试目的”,“考察能力”,“题型设置” — — 学了很多在网上就能搜到的信息,而没有实质问题的定位和解决,实际的英文能力亦未得到提高,提分的效果很差。
所以,如果要保证课程的结果,老师授课时,学生学习时,都不可有“捷径心理”。好的方法要讲,但是通过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去准确、有效地定位学生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设置具体、可行的练习内容,强调练习的步骤和重要性,帮学生提升真实实力,才应该是好的老师必需要做的。
根植于能力提升的技巧学习,才能真正实现结果的蜕变。本末倒置是培训机构老师授课时的第7罪。
综上所述,便是语言机构的常见“7宗罪”了,愿认真做事儿的机构越来越多,也祝愿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有回报。


